《僧格林沁》

艺术类型
创作类型
原创

剧本题材
原著出处
--

作者姓名
版权登记
可信时间戳认证

发布日期
2021-02-24
版权证书

简 介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是一部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诸多不平等协约,使中国濒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边缘。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晚清政坛上一颗耀眼明星,积极主战的僧格林沁的军事、政治才华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尤其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亲自指挥的大沽口保卫战和北京通州保卫战,成为了中华民族抗击西方殖民侵略的标志性事件。以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英雄事迹为基础,以他领导的抗击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功绩为主体,创作一部反映晚清风云的历史剧,对于二十一世纪立图完成民族复兴之梦的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同时,鸦片战争也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开端。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足迹所到之处都遭到各族人民的抵抗。如苗族、上家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爱国官兵和汉族爱国官兵一道,浴血奋战,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赞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有坚决支持林则徐、邓廷祯等人抵抗派活动的蒙古族江苏巡抚裕谦;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更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我们不仅要看到以僧格林沁、裕谦为代表的这些贵族精英的反抗,更要看到他们背后各个民族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历史的最主要矛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团结的力量。事实上,以僧格林沁领导的抗击英法侵略者的事迹中,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各民族人民开始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客观上形成了保卫家园、保卫国家的民族共同体。而传统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可能,这一时期在思想认识上并未完全建立起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思想意思形态,但是客观上的联合抗击侵略,无疑拉近了各族人民的距离。所以,各民族抗战为中国民族关系向近代转变提供了实践基础,是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开端。



评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