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的夏天,毕业戏《樱桃园》的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他们回来排练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这个过程虽有快乐,但也有争吵与不解,有演员想借此机会在剧中表白,有演员质疑契诃夫剧作的艺术性,也有演员坚定地认可它……但排练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他们获悉了一个消息——剧社的排练室可能面临拆迁,剧社将失去排练室。
在确认消息前的排演与等待过程中,大家的情绪渐渐发酵、碰撞。有临近毕业的迷茫与焦虑,有难以面对如“樱桃园”的排练室被砍伐的失落,也有观点不同导致的冲突与争吵。但这些复杂的情绪,在消息最终确定的那一刻,都归于沉默与妥协。
改建前的最后一天,这群人又回到了排练室,他们将室内的物品一一搬走,也将过去的种种遗憾与矛盾一一了却,最终互相告别,告别四年的朋友,告别四年的排练室,告别自己的大学生活。
选材视角好,人物较为丰满,戏剧冲突构建较好,有一定诗情哲思。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作品的结构方式比较有意思,借排《樱桃园》将戏里戏外融合在一起。
建议作者可以挖掘更具体更细节的学生毕业之际的事件及状态,人物的情绪情感线可以再细致、扎实、真实一些,而不是概念化、脸谱化的。现在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不容易让人共情。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作取材于校园剧社生活,讲述了剧社成员在排练毕业大戏时的故事。剧社的毕业生将近毕业,一方面充满了迷茫,有些人想趁此机会向喜欢的人表达,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通过排练《樱桃园》来对大学生活做次告别;然而,学院的排练室即将要改建,剧社学生们对学校的做法感到愤怒,对即将失去排练室感到不舍,对无法阻止这一过程又是倍感无奈。
这个剧本的优点在于:第一,结构上采取了“戏中戏”的结构,这些学生所经历的事与契诃夫的《樱桃园》构成内在的互文,学校要改建排练室,意味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将要失去他们的“樱桃园”,而他们对此却是无可奈何,正如契诃夫笔下的人物那样;第二,人物形象鲜明却丰富,剧中不同角色的形象性格都有所不同,如罗巴辛的犹豫、柳苞芙的文雅、叶彼霍多夫的固执等,而在面对学校改建剧社这件事时,他们又是义愤填膺,然而当他们前去找老师商量时,又表现出来懦弱的一面。作品整体上也带有契诃夫剧作的一些色彩,表现出了临近毕业的学生的真实情感。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通过一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排演毕业大戏《樱桃园》的过程,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大学生活的总结,有留恋、有逃避、有追悔也有甜蜜,同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惶恐、憧憬、向往。。。。。虽然用排练作为全剧依托这样的形式不算新颖,但是樱桃园即将被拍卖和排练场即将装修的情景非常契合,全剧充斥着淡淡的忧伤,弥漫着离愁别绪带给人的迷茫。大家对《樱桃园》和契诃夫不同的解读和认知,也展现了当代青年人不同的追求与思考。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有特点,语言生动,有哲理。虽然看似没有大的戏剧冲突,可是每个人物内心的波澜从未停息。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这个剧本恐怕不能叫个人原创。剧社的学生在排戏过程中遭遇的现实障碍反过来让他们明白了戏的意义和排戏的意义,这本来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去讨论和创作的主题。我感觉作者意图并不是进行《樱桃园》和契诃夫以及戏剧的科普,而是领悟戏剧即生活以及理解的意义,但是原剧的篇幅太大了,演半场《樱桃园》对于《我们的樱桃园》意义何在呢?剧本没有体现。而且,剧社的人连名字都没有么?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