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本根据真实的伯格理故事改编。我们的时代总是向前的,看向未来的。但是,在我们遥望未来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回头看一看那些曾经在这中华大地上洒下辛勤的汗水,滚烫的泪水甚至血水的人们。有些人生于此,长于此,而有些人却带着使命,远道而来。他们像是上帝带来的一粒种子,默默扎根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粒种子死了,于是结出许多子粒。
1887年,伯格理从遥远的英国而来,他深入中国贫困的云南贵州等地,帮助孩子受教育,建立学校,创造苗文,他把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苗族,为此来,也为此死。最后,长眠于贵州石门坎。本剧就是关于伯格理的故事,看一粒麦子的一生。
剧本选材比较有新意,结构上用“麦子”作为核心意象讲述一位传教士在中国的旅程。可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作品来对待。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作者很朴实、本份地将伯格理来到中国西南帮助苗族发展、进步的历史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对国际友人无私的奉献,给予崇高的敬意。只是,剧本停留在将伯格理的事迹描述,可以更多增加伯格理和当地人的观念冲突,而这种观念冲突不是教条式的,是着眼于西南的风土人情中所体现的精神落后和文化贫瘠,形成对比,要怀着悲悯取看,才能真正意识到伯格理突破阻碍,获得力量,给当地人民带来新生,也让我们看到用生命在爱中国的国际友人,是不是也启发我们要多爱自己的祖国呢!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深深的人文情怀,详细的历史考据,谢谢作者。但是,在审批和市场运作方面,可能会有些难度,加油吧。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1 将民族解放和觉悟归于基督教士的努力,对历史的解读有失客观;
2 从戏剧创作上讲,有严重的概念先行的问题
3 人物的语言完全不符合身份设置
4 人物塑造概念化,形象单薄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一粒麦子——柏格理》描写了传教士柏格理的事迹,虽然剧本中没有强调其来华传教士的身份,但不能回避这个历史事实。作为传教士,他在中国兴办教育对于提升民众素质起到了客观作用,但其教育是服从于传教事业的。当前创排一部歌颂传教士的话剧,似不是最紧要的任务,与当下的艺术创作主流、导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剧中对柏格理完全赞美,缺乏必要的客观眼光。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