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子花》改编自古希腊经典作品《美狄亚》,借以小剧场戏曲的形式,对原著的主题、结构、情节、人物都进行戏曲化改编,将女主人公沈嬴在复仇之后逃亡路上的回溯真实再现,以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结构、程式化、行当化和虚实相间等手法,重点完成对美狄亚这一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尽量不抹杀掉人物内在的光彩和悲剧意识,试图对“爱”这一主题进行重新探讨。
《抚子花》讲述了女主人公沈嬴遭到丈夫钱从安的无情背叛,一怒之下杀掉了丈夫的新欢婉儿公主和她自己的两个亲生孩子后,准备投奔旧情郎刘廷元藏身,沈嬴满心欢喜的来到约定地点等刘廷元前来营救,却不料会面后刘廷元临时变卦,没有救她。而此时婉儿父亲派来的追兵已经紧随其后,沈嬴慌乱中走投无路,只有死路一条。临死前,沈嬴在幻觉中似乎看到了父亲、丈夫和他的新欢以及两个孩子的身影,思念、怨恨、嫉妒、后悔、愧疚等种种情绪一涌而上...身后的马蹄声阵阵,沈嬴在清醒和疯癫的状态边徘徊挣扎,最终沈嬴彻底崩溃,伴随着绝望、悔恨和对来生的憧憬自杀结束了一切。
《抚子花》一剧中并没有刻意让沈嬴的行为符合中国式的伦理、道德观念,没有过多同情,也没有加重道德批判,而着重的是关照人物心灵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一复杂人物,沈嬴最后还是选择杀子来完成报复,但其重点已不再是“杀子”这一行为,而是探讨沈嬴“为什么”会选择杀子的决定,更加关注她杀子的特殊“原因”。沈嬴始终无法解除自我冲突而导致最终走向毁灭,在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私欲、妒忌以及对爱情的误解等始终难以摆脱的缺陷都致使她最终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抚子花》以现代意识为主旨,把“人”当作艺术表现的对象而非传达某种理念的手段,聚焦于人物内心、情感意志、性格发展以及和命运的搏斗,最大限度的激发观众对于沈嬴命运悲剧的思考,触碰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在原作的主题意蕴上融入现代反思,深层次的着眼人性的深度揭示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该剧的人物与故事明显源自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不同的是,《美狄亚》的悲剧来自古希腊神话,剧中的人物半神半人,剧中杀子复仇的背景很复杂并且超越人间伦理。小剧场戏曲《抚子花》毫无神话背景,彻底局限在人间伦理之中。于是,母亲为了丈夫的背叛,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儒家传统的社会里令人难以接受,除了精神病人。剧作这样直接借鉴西方悲剧的写作很难成立。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故事转译成立,如果能够有独立的解读经典的视角,水准就比较高了。女主人公的纠葛矛盾挣扎,其实是可以由一个角色淋漓尽致地完成的,外化了出一个承载一条心理线的人物,对编剧来说降低了难度,也是一种手法。虽然是另一条线,火凤凰的出现虽然是借鉴了传统戏曲以外的手法,这个角色仍然应该统一在整个作品风格之内,而不是一个中国古代故事里出现了一个外国范儿的火凤凰,她的语言风格还应调整,而且别让观众觉得她的功能只是一个“挑事儿的”。杀死自己的孩子的一场,需要充足的心理的激化和行动的递进,坐楼杀惜都激烈成那样了,更不要说杀死自己的孩子铺排多少戏都不过分。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作品是中国版的《美狄亚》的故事,女人的嫉妒、复仇,最后也毁灭了自己。作者设计了火凤凰来代表女主人公沈赢的内心,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观众和读者完全可以从主人公的戏剧动作看到她烈火熊熊的内心,火凤凰的设置反而拙了,故事展示这样的一个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的女性,题旨和初衷是什么,不清楚。虽然是小剧场,在中国的人伦与道德范式里,为了复仇杀死自己的孩子,可能观众的接受程度有限。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意义,不仅仅是写了一个复仇的女人,当然,复仇是她的行动。不过,这部剧中还显露出美狄亚的觉醒和男权社会所带来的悲剧性,另外就是古希腊悲剧在叙事上的波澜壮阔。如果失去这些,则精神全无。当然,改编作品可以寻找自己要表达的意义,也可以表达新的发现,但决不能仅仅是把故事本土化。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作是对古希腊经典话剧《美狄亚》的戏曲改编,对原作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这一题材情节紧凑、事件集中、情感充沛,非常适合戏曲改编。遗憾的是编剧在对原作的背景进行本土化处理时,对原作中极为独特的女主人公美狄亚的人物形象也做了“本土化”处理,让美狄亚对自己杀子的行为进行忏悔,尤其是对她的解决做了根本的改变,以顺利离去变为走投无路自杀,这个改编从根本上削弱了原作达到的艺术高度,编剧并未意识到美狄亚行为的真正动机,也因此在改编中失去了原作的精髓。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一场爱恨情仇,几度浪涌翻江,故事铺陈结束,情爱也随之湮灭东流,一个女人因情失意后的疯狂“意识流”,普通观众恐难接受。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