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又逢君

艺术类型
创作类型
原创

剧本题材
原著出处
--

作者姓名
版权登记
可信时间戳认证

发布日期
2021-01-04
版权证书

简 介

						

曾经的暮春时节,岐王府里交游宴会,文人墨客吟诗作乐好不快活,逃出乐班的李龟年意外得到了岐王的赏识,二人结为知己。岐王对李龟年的赏识也引来了急于为爱妃作曲的李隆基对于这个乐师的觊觎,几次权利更迭的最后赢家李隆基对于自己的兄弟一直心藏猜忌,借此“索要乐师”的机会,对岐王加以试探,岐王不愿失去知己,李龟年不愿也不愿失去知己和自由,二人商议金殿之上要将乐才深藏不露,瞒天过海……

    又是一年落花之时,流落湘潭的天才乐师见到了一位故人,过往的一切随着这个故人的到来变得忽然清晰,那把琴,那双鼓槌,那片“占风铎”,那位等了半世的知己,那时风华正茂时的自己,那段好时光,都变成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虽然记得,却再也回不去了。



评 语

初评评委 2021-03-30
 剧本创作的灵感可能来自于杜甫的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剧中围绕唐朝乐圣李龟年与岐王李隆范的高山流水之意,重点描写二李的知音之情,同时表现了皇兄李隆基嫉妒兄弟岐王并独享李龟年的故事。很明显,作者为了表现二李的知音之情,枉顾历史的真实,不管君王与臣民的身份,导致剧中人物与情节不合情理不可信。剧本故事图解,整体而言不成立。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29
根据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敷演了一则故事,完全按照“话剧+唱”的形态,造成了艺术性颇为不足,没有作为戏曲的魅力,安排的三个人的矛盾想过家家一样,与身份不符的思维、言语和行动。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28
写李龟年与岐王的知音之谊,故事完整,情节跌宕,但是对人物缺乏更加鲜明和细腻的性格塑造,也缺乏动人的细节,特别是最后李龟年跟杜甫说他一直不信岐王已经去世,和前面的情节略有不协,让人不是很相信,就会怀疑整个故事。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24
又一“知已”之作,剧作者为永恒的友谊主题对曾经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名人进行了独到的剪裁与解读,将深沉的、普遍的人生慨叹寄寓于曾经沧海之中,选题主旨与题材本身饱含意蕴。因主人公身份为乐人,某些场次以“演乐”“论乐”为主体,将无形之“声”进行艺术形象化的处理与转化,有难度,也是可看点。情感真势,沉郁顿挫,意境天成。不足:主人公尤其李龟年前期念白不够精彩,性格特立独出处不够强烈,恃乐傲物的气势可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唱词可往京剧范式靠拢。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18
故事主要讲李龟年与岐王知己别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比较清晰合理,基本写出了两个人惺惺相惜的感觉。不过在具体情节的设计上还有待推敲,李龟年在不了解或者不接触李隆基的前提下为什么抗拒他,剧本没有交代有说服力的理由。岐王不敢违抗圣命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李龟年应该知道,等等。都需要好好斟酌,要更有说服力,不能为了矛盾而矛盾,为了转折而转折。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13
该作品从古诗中撷取灵感,描写李龟年和岐王在帝王威压之下无法保存的“知己之情”,这一题材以宏大历史为背景,非常适合京剧演出。但是作品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还有所欠缺。岐王和李龟年一见如故的知己之情,显得寻常,不够特别,而唐玄宗又是人尽皆知的爱好艺术、且自己也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的风流君王,岐王对李龟年的认同,两人的惺惺相惜,和唐玄宗闻名而召李龟年入宫,前后两件事之间并不矛盾——这是作为乐师召入宫廷,并不是纳入后宫啊!!!!这里李龟年和岐王的反应缺乏逻辑,非常生硬。但这却是全剧展开的基础。从这一较为生硬的冲突开始整部戏剧,较为勉强。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