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姣》

艺术类型
创作类型
改编

剧本题材
原著出处
明代许自珍《水浒记》

作者姓名
版权登记
第三方认证

发布日期
2021-01-03
版权证书

简 介

						

老剧新编,完整了阎惜姣这个人物的命运轨迹及性格成因


评 语

初评评委 2021-03-31
关于《水浒传》中阎惜娇这一女性形象的改编作品众多,作者在故事梗概中陈述根据明传奇《水浒记》作出了全新改编,但落实到文本里,却并未发现有明显创新之处。缺乏对阎惜娇内心的独特开掘与细腻描摹。对阎惜娇与宋江、张文远的人物关系塑造也未比原著更细致出新。建议进一步思考此部改编作品的独特性。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31
《惜姣》

这一题材的传统戏和新编戏已有数台,此文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何新意,是判断其成色的重要参数。目前来看,此文本中规中矩,缺少新意。
立意5分(10分)
结构5分(10分)
剧情10分(20分)
人物10分(20分)
唱词18分(30分)
二度空间3分(10分)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21
作者试图从另一角度,诠释的阎婆惜对爱情的渴望。但该剧仅是将昆曲原本“借茶”“杀惜”“活捉”拼接在一起,虽有一定修改,但却将原剧合理之处修改的不合理。比如借茶一折中,原剧对冷茶,热茶是有铺排交代,而且是有用意的,作者在删减之后,使得此段情节丧失原意又前后矛盾。此举不是对传统剧目的挖掘,而是大有损伤。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13
作者说将阎惜姣刻画为“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每每落空的悲剧宿命。”但在文本中不足以看到阎惜姣这个女人之所以“渴望”的缘由?剧本中看到阎惜姣出身贫寒,父亲去世都无以送葬,这样一位普通的古代女子,爱情如何成为她的“渴望”,这是这个人物成立的重要基础。惜娇威逼宋江写下一纸休书,已经满足改嫁的目的了,为什么还要戏弄宋江?剧本上看不到惜娇的心理活动。最后,惜娇变为女鬼找寻、要与张文远鸳鸯成对,更多的只是她自说自话,如果和张有互动,更能深入内心,探寻惜娇的渴望......

从古典小说、传统戏曲中取材,进行现代性地重新解读已被大众接受,并逐渐成为青年人靠近戏曲很好的途径。但是将当代观念与原著人物进行合理性关联、进行戏剧性地呈现都是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否则只看到叙事,看不到人物,更无从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了。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12
《水浒记》堪称明人许自昌的“鸣世文章”,放眼案头、场上,皆属有名于世的佳作。迄今为止,传奇本中的《借茶》《活捉》(《情勾》)两折,仍是昆曲舞台上常见不衰的保留折目;丛兆桓、周世琮等在内的诸多剧界耆宿、“戏工”领域的泰山北斗,即曾多次整理改编,名家、好角竞向争演,又于近年旧剧重提、甚嚣尘上。因此,但凡敢“动”这一出的编剧,也都极为考验他(她)的胆识、学识、见识、才识。所谓整理改编,比原创更难,正是这个道理。而本剧作者具备这种潜质,自是厚积薄发。而“水浒戏”与《水浒传》非一个系统的正确认知,作者更烂熟于心。因而人设与人物关系均在尊重戏曲原著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化,而非流俗以小说定性,实属难能可贵。宋江丧妻(昆曲为夫妻梁山团圆)的设置,又能在折衷二者后凸显男权虚伪,显系有心之举、有意为之。阎母代阎惜娇做出的选择,使这一宋代女性之于戏剧行动上,难免“被动”。改编者则于“不能选择”中为之做出了选择,为日后悲剧设定必然矛盾伏笔。但若始作俑者归于阎婆,则冲淡了主人公主体的个人价值;宋江之矛盾性、两面性,又因其负面形象并非首创,而有待进一步深扎。剧作总体尚佳,只是剧名定名落套;建议割爱修改,勿使剧作因之减色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1-03-10
致敬经典,发扬经典的长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该剧并没有在立意上给予剧本更多的展示,没有突破已有经典剧目的精彩之处,只是词汇上变更了些许,人物一如既往,内容基本雷同。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