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传奇之剧,一介书生拯救了一座城;这是一部哲思之作,性格、文化、欲望,种种冲突在此风云激荡;这是一部关于甘肃平凉的历史纪录。
康熙年间,陕甘守将王辅臣在平凉叛清,与南方的吴三桂相呼应,大清处于存亡危急之秋。周培公主动请缨,随大将军图海西征平乱。他提出独具慧眼的平凉策,七次孤身入城,在家国情、母子情、兄弟情与初恋情的旋涡中,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晚年归隐,将一腔民族复兴宏愿绘制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现代意义的地图——《大清全舆图》。
剧中的主要人物与故事源自历史史料。剧作的选材与构思不错,结构完整,叙事通畅。作者的文字及唱词功底较好,雅俗共赏。主要的问题是,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及行动,尤其是心里情感的表现比较直白简单。如第四场《论剑》和第五场《剃发》,这是全剧的核心场面,也是高潮戏,目前剧中主要人物王辅臣行为的转变太突兀,缺乏合理的性格与心里动机。需要对剧中主要人物的行动动机及内在逻辑或合理性进一步梳理深化。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这个剧本有看电视剧,还不是那么高水平电视剧的感觉。创作者把家国几条线编织在一起的想法是好的,但母子情、父子情、兄弟情、男女情等等,想要得多就难度大,实际效果不佳。
故事的魅力来自让常情和扭曲常情的外力发生冲突,但如果只是停留在符号化的摆设人物和情节、对话,那么舞台上发生的就是不合逻辑的、荒谬的,人物都是说工具话,干工具事。如救母、劝降等本应呈现华彩的段落,没有看到作者的实力,水而无趣。继而再一次把整个故事凭空拔高,外面再套一层宏大的壳子,就显得剧作本身更加孱弱。
该剧没有写明剧种,如果作者创作时是按照一个笼统的“戏曲”来创作,对于戏曲的手段来展现艺术魅力的,是如何思考的?这是不够严肃和专业的,是造成今天“京剧话剧化,地方戏无个性”“千戏一面”的原因。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作品以康熙年间的历史人物周培公入戏,写他在大清处于危亡之际的时刻,主动请缨,西征平乱,七入平凉,展示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一介书生拯救了一座城;化解危机,故事有传奇性,人物设置也有特点,但是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略薄弱,唱词写作水平也有所欠缺。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从剧本结构和叙事来看,缺乏舞台经验,很多地方不是舞台的感觉,是影视镜头的感觉。从人物来讲,缺乏人物自己的灵魂,人物是作者理念的概念的工具。从戏曲剧本写作的角度看,流于叙事而缺少演员表演地空间。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作品为新编历史剧,从史实中寻找到具有戏剧性的人物和事件,以一个书生救了一座城为核心事件,但不停留在对事件的描写上,更重视在事件进程中呈现、挖掘人物内心,落笔于人,文辞流畅、本色,是一部较好的京剧新编戏。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作者有心以史为鉴,选取历史情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言,期以鲜明的主旨立意烛照当代,是有自觉追求的新编历史剧作,剧情发展比较顺畅,人物性格相对鲜明。
从案头、场上双向考量,曲辞功夫有待打磨,格律韵脚不够讲究,场面调度(结构)安排有待梳理,真正核心场次的张力有待加强。
小例:细节处如周培公“说敌”之前的伴唱中的“肝胆两昆仑”被观众熟知,与清末的谭嗣同关连紧密,引用在此时却不合适;开场序幕的精彩度不够,主人公周培公的首次不算醒脾。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