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驷与商鞅》

艺术类型
创作类型
原创

剧本题材
原著出处
--

作者姓名
版权登记
第三方认证

发布日期
2020-06-02
版权证书

简 介

						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广纳贤才,力图改革兴国。在秦孝公的强烈支持下,卫鞅改革变法。面对秦国保守势力,卫鞅壮士断腕,坚持变法理想。因此,保守贵族与秦君矛盾日益加剧。少年老成的储君嬴驷,开始谋划着大秦的未来……




嬴驷为推新政,以身试法,让卫鞅惩处自己来警告保守势力,莫再生阻止改革的念头。卫鞅面对储君,不改变法决心,重惩嬴驷。保守势力望而却步,纷纷入嬴驷麾下,以期日后清算!



当夜,身受重处的嬴驷亲自登门拜访卫鞅,表明犯法用意,吐露变法图强的决心!卫鞅与嬴驷一见如故,冰释前嫌,决心"各自为营",推行新政。



孝公去世,嬴驷继位。眼见新政顺利推行的卫鞅请求嬴驷遏制保守势力,一举将改革进行到底。身为改革家的卫鞅难以理解君主嬴驷的为难。面对保守派的拔刀相向,嬴驷只能顾全大局,以求稳妥。而见改革胜利在望的卫鞅怎忍轻易放弃?卫鞅再一次勇往无前,可得到的,却是卑鄙的算计和无耻的构陷……



保守派以卫鞅逼宫!嬴驷有万般苦楚难以倾倒!保全如师如友的商鞅还是避免秦国陷入内战危机?作为君王的嬴驷最终也只能选择后者……



卫鞅命丧刑台,而嬴驷心中烙下了深深痛楚。商君虽死,新法犹存。嬴驷不负卫鞅临终嘱托,让强秦之法贯彻到底。

分 析


评 语

出品机构 2020-05-14
戏剧结构紧凑,情节集中,矛盾主线清楚,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唱词精炼精准,雅俗共赏。新政是为民还是危民?世事百变,江山稳固新政为民;政权危亡,新政转为危民。商鞅忠君爱民、以死护法,是治国平天下执着的理想者,还是君王统治掌股下的一枚棋子?发人深省、引人思考。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14
该剧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鞅历史剧,彻底改编了嬴驷(秦惠王)与商鞅的关系。全剧的核心建立在二人新型的人物关系之中。剧作的个性特点源于此,问题也在于此,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记载,嬴驷是秦国第一代有为的君王(过去称公)。正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车裂商鞅”,却继续商鞅之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此剧中,嬴驷与商鞅是君臣惺惺相惜,少年嬴驷称商鞅为师,志向远大,聪明智慧,与商鞅相约一起联手变法强国。但嬴驷一长大登基,却立即变得软弱可欺甚至笨拙,眼睁睁看着商鞅送命。剧中明确表达商鞅之死是因为嬴驷迫于报私仇的太傅太师的挑唆及权贵的压力,心知肚明,无能为力。

问题1.人物性格?嬴驷的性格前后矛盾,差异巨大,有人为失真感。还有后半部分的商鞅,行动轻率莽撞。两位主人翁的性格都需要继续合情合理化。
问题2.历史真实感?无论中外政治历史的发展演变,近代以前,没有哪位国王随便畏惧大臣贵族的,从来是王权主宰一切,春秋战国更是如此。剧中高潮商鞅之死,一心向着商鞅的嬴驷完全无能为力,只能是作者意志的体现。可信度差。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14
该剧聚焦嬴驷与商鞅的君臣(师生)关系,重在“我虽身死英灵在,梦中与君话将来”,变法之情之状堪悲堪叹,商鞅孤注一掷地执着于理想和梦想,甘愿赴死,这就使该剧从立意层面颇具当代之气,英雄相敬相杀的惨痛和无奈,富有警示意味。全剧结构严谨,戏曲格律工整。尾声“壮别”中的夫妻诀别似有更大的挖掘和升华空间,秋娘这个人物缺少光彩,殊为可惜。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11
   该剧的题旨颠覆了历史上的商鞅与赢驷的君臣关系,将赢驷与商鞅形成了在变法中互为欣赏、互为牺牲的一对矛盾人物。赢驷为了支持变法故意以身试法;商鞅为了支持赢驷推行变法而抛头颅洒热血,人物性格颇为鲜明,亦见作者戏剧结构的能力和唱词的写作的功底。

    该剧的提升该从赢驷的人物塑造入手,作为一国储君和一国之君,他当有过人的智慧,和高度的政治头脑。但是从目前故事情节开展来看,赢驷的行动过于被动。应该加强赢驷“以身试法”和“杀商鞅以获得推法环境”的主动性,明知商鞅是奇才,明知商鞅变法立国利民,但是为了真正推行新法,赢驷不得不杀商鞅,从而加强该剧的悲剧性,也更深刻地关照现实。另外,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需要做必要的交代,使得观众也在认同变法的基础上,加强对该剧的审美。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11
作品试图重新定义嬴驷与商鞅的关系,把嬴驷车裂商鞅的故事写成是嬴驷不得已而商鞅主动求死,将历史上风云突变,阻力重重的变法集中到一对君臣关系的上,又从君臣关系延展到惺惺相惜的知音,总的说来,这样的努力是有成效的,这两个人物也是能够立得住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个题材的创新之处。但是,作者对于矛盾的结构与情节的编织还缺少匠心,比如,嬴驷对商鞅真实的看法与一番苦心,完全可以提前交代,让观众带着答案看戏,观感会很不一样,现在迟迟不说清楚,产生的不必要的悬念,使得本来可以产生更加强烈戏剧效果的地方没有实现。

作者的文字功夫不错,也营造了非常不错的戏剧情境,如果能在两个人的身上继续下功夫,更加深入,挖掘两个人物的两难境地,将人物放入更加极致的戏剧情境中去,可能戏会更好看。而且两个人的层次能够把握和处理得更加细腻,会更加好看,目前的矛盾、困境,都还比较单一,作品略单薄,缺少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11
本剧故事情节讲的比较直白,事件只有结果,缺乏过程。戏剧矛盾的设置人为痕迹较浓。有不该出现的错别字。距离搬上舞台差距较大。需做较大修改。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10
该剧聚焦秦朝历史上的商鞅新政,以历史剧的严肃态度,展示商鞅舍生取义奠定国之根本的一段传奇。剧作中的人物、观念、情感看似清楚托出,但却都依托着情节的起承转合,因此全剧以自然流畅、环环紧扣的结构,将商鞅新政从推行到暂时停滞,但变法的趋势却势如破竹的态势,呈现出来。该剧注重场面铺排,尤其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方面,比较娴熟而巧妙地关注到了变化成长,这恰恰是表达戏剧性的关键。唱词流畅自然,通俗而有雅趣,耐听耐看也耐品味。剧作对于嬴驷这一人物若能再做丰富,商鞅舍身赴死的力量感或能更加充分。该剧用“”字幕“幕后声”的方式来介绍故事首尾,显得与当下创作中“故事不足解说来凑”的习气颇有沾染,应该相信剧中人物的鲜活表现足可以将两千年前的故事和当代沟通。同时,剧本中出现多处错别字,颇不严谨,剧本最终要为舞台服务,一字之差便会谬之千里,因此精致的态度应该是戏曲创作者谨守的。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0-05-09
剧本结构严禁清晰,故事集中,双男主的戏两位重要人物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他们以残酷冷峻的君臣关系来构建共同的家国梦想,这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不过他们二人的关系自始至终还缺少些起伏和变化,从情感色彩到事件编织都趋于同类化,还可以再丰富些。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0-04-21
该剧聚焦嬴驷与商鞅的君臣(师生)关系,重在“我虽身死英灵在,梦中与君话将来”,变法之情之状堪悲堪叹。全剧结构严谨,戏曲格律工整。尾声“壮别”中的夫妻诀别似有更大的挖掘和升华空间。另,笔误稍多,比如人物介绍中的“亲国国君”“学生参加大傅、太师”等。
  • 2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0-04-21
以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却能将戏核非常凝练集中于一对君臣上,并用“反动势力”的行动来制造戏剧性。

嬴驷的苦心应该先让观众最先知道,上来就交代。悬念是会让观众迷惑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投入的。类似政治权谋与误会的戏曲经典非常多,如《赵氏孤儿》《将相和》等,作者在有所借鉴的同时,还望再斟酌。
商鞅的妻子秋娘是一个麦克白夫人式的人物,是丈夫行事的驱动者、协助者,给商鞅的行动以互动和支撑,但是具体的行动还可以再权衡考量。如果她的举动不能够给商鞅以足够强大的冲击,没有极其强烈的渲染,就会显得可有可无的冗余甚至莫名其妙。《别母乱箭》等经典都是成功的先例。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0-04-20
节奏流畅,激动人心。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0-04-15
该剧重新构造了嬴驷与商鞅的故事,把嬴驷车裂商鞅的故事写成是嬴驷不得已而商鞅主动求死,二人的关系也变成惺惺相惜的知己般的君臣关系,这是颇有新意的大胆构思。但这样构思也还有问题需要解决,在剧中的设置中嬴驷屡次处于被动之中,缺乏权力和智谋,似乎难以完成这种关系的维系,所以有些情节还要再斟酌。另外商鞅与秋娘最后法场分别的戏有些拖沓陈旧。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0-04-14
嬴驷与商鞅两个人物基本立住了,整个作品的结构规整,完成度高,作者有比较好的唱词功力,也营造了非常不错的戏剧情境,如果能在两个人的身上继续下功夫,更加深入,挖掘两个人物的两难境地,可能会更好看。目前的矛盾、困境,都还比较单一,作品略单薄,缺少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