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剧本《南山记》,探讨“法治”与“人治”,主题深刻,古今同理,李元纮与窦怀贞的对抗,直击权力腐败与司法公正。
剧名(10分):8
唱词(40分):36
念白(15分):11
艺术思想(10分):9
人物(10分):6
剧情(5分):4
二度(10分):6
合计总得分:80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本的主题设置有当代性,但思辨性仍需提高。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立意高远,观照现实程度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剧中人物刻画性格鲜明,形象饱满。言辞讲究,唱腔辞藻规整。戏剧性强,故事性强,趣味性强。作者有较强的昆曲修养。剧本的完成度较高,实施演出的适应性强。
古歌的运用是破格,可商榷。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本以昆曲构唐代法治故事,古韵新声中彰显"法理如山"的永恒价值。人物鲜活,冲突跌宕,唱词既守传统又富新意,是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全剧结构完整,风格创新。建议孵化。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作通过“讼告”、“诬罪”、“骂郎”、“访肆”、“搬演”、“狱释”、“终判”等重要情节重构唐朝一桩案件完整过程,以具体个案彰显”法“理,人物性格也相对鲜明,各俱特色。可惜剧作并未能就”法“本身做应有的深度阐发,依然以相对简单的清官(此剧为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降临解决问题,对于法理人情之争的亮点表现不够理想。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李元纮法治精神颂歌。该剧结构精巧,以古喻今直指法治核心,通过"碾硙案"展现程序正义与皇权冲突,"南山或可移"宣言振聋发聩,昆曲程式较为弱化部分唱段近话剧对白,失去水磨腔韵味。艺术形式融合度可提升。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主题深刻,剧本参照唐代“碾硙案”设定了太平公主强抢终南山草堂寺贝叶经书一案,探讨“法理如山”的永恒命题。编剧通过书写李元纮与窦怀贞“法治vs人治”的对抗,直击权力腐败、司法公正等现实议题,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警示意义。七场戏从“讼告”到“终判”,矛盾层层升级,公堂对峙、市井搬演等场面极具舞台冲击力,结局李元纮自脱官袍以平民身份抗辩,将“法理高于权贵”的主题推向高潮。建议部分唱词进一步精简,强化整体叙事节奏。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以一个案件来探讨“法治”与“人治”,故事曲折,情节跌宕,文辞朴实。但未能深入挖掘主人公坚守法治的精神内核与内在动机。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题材选择有新意,昆曲写作不易。但是剧本从案头到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南山记》以唐代“碾砥案”为蓝本,通过李元纮坚守法治的故事,深刻探讨了“法治”与“人治”的冲突。剧本主题鲜明,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艺术表现上,昆曲传统曲牌与唐代歌诗的结合,既保留了昆剧的典雅,又丰富了表现形式。角色塑造生动,如李元纮的刚正、窦怀贞的奸猾、何想子的机智,均通过唱词和动作细腻展现。剧情结构紧凑,七个环节层层递进,矛盾冲突激烈,高潮迭起。剧本思想深刻,艺术表现力强,整体完成度高,兼具历史厚重与现实启示,值得推荐。
不足: 部分唱词过于文雅,可能影响现代观众的理解;剧情转折稍显突兀,如李隆基身份的揭示略显仓促;结尾的“法理永流传”虽有升华,但略显说教。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