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临京城,崇祯怒敲景阳钟,却无一大臣上朝。眼见大势已去 ,崇祯准备上吊自杀。这时魏忠贤从地狱归来,点醒崇祯死前需杀死皇后和公主, 以免她们被李自成蹂躏侮辱,方可保住大明最后的尊严。崇祯回归紫禁城时已不被 士兵承认,不得不放下尊严,从狗洞钻回去。崇祯见到巾帼气概的皇后反而于心不忍,让她带着公主离开皇宫。然而长期被崇祯洗脑的皇后却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 由,拒绝离开皇宫,一心求死以保住大明的尊严。崇祯终于明白了大明悲剧乃他一 手造成,正因他急功近利,错误支持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计划,同时也是他的刚愎自 用而冤杀了袁崇焕。黎明时分,李自成攻破城门,敲响景阳钟。崇祯自杀。公主却 逃出了皇宫,准备用一生的苦难捍卫大明的尊严。
很不错的历史剧,可以再强化对部分角色的刻画。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选时就很欣赏的剧本。剧本结构合理完整,借用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借古喻今,给观众提供更多视角去解读当时的历史事件,同时也给当下更多的思考。之前有听说在码字人书店做的特别版演出,期待早日搬上舞台。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历史题材,结构完整,依托多时空转换,对历史事件提出不同的解读视角,但也因此导致故事支线较多,人物铺垫不足,故事冲突性不够,。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作者用一个新的视角,来阐释明朝的覆灭,这次对崇祯帝和袁崇焕的解释与以往多见的历史评价角度不同,很新。从戏剧结构角度来说,交错的时空,抽丝剥茧的来逐层剖析人物和情节,这一点做得不错,几个场景的选择也较为适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几点提高建议:
1. 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历史,为已经盖棺定论的人物“翻案”,这个没有 问题,我们的文艺创作,不是历史考据,所以不必太多拘束,可以展开想象。但是我很想说,重新解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本部作品,我能看出作者的思考和下了很多的功夫,对于袁崇焕、崇祯帝,甚至魏忠贤的角色,都有了与以往正史大不同的解读立场,但是,这种新的解读之下,作者有什么想通过此表达的思想内核?貌似现在还不太清晰。我很担心文艺创作、历史解读陷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局限中。
2. 历史剧作品创作难度比较大,能看出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历史作品的语境,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东西。本作虽然时空交错,但是人物交流的逻辑,还是现实主义逻辑,那么就是意味着,作者希望观众在观剧时,时刻相信人物的真实性。那么角色的语言就可以适度再考究一些,可以适度再贴近当时的时代一点,现版本阅读时,偶尔有些时候会“跳戏”。
3. 前面说了,文艺创作不同于历史考据,不必太多拘束,不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历史题材,还是应该对当时的时代特点多做些功课,避免一些历史常识性疏漏,我粗略发现几处:
A.明代武官选拔机构,为武选清隶司,属兵部管辖。剧中开场部分,户部官员责怪吏部官员举荐武将不利,这样看来不妥。
B.唯有清代,满臣在面对皇帝时自称奴才,明代魏忠贤面对崇祯帝不会自称奴才的。
C.崇祯帝的台词中,自称“想我崇祯……”,自称年号不妥。
D.赐死制度,是皇帝专门“善待”罪臣的一种恩赐,多为赐毒酒、赐剑自裁、赐 白绫自缢,为留全尸,而袁崇焕是被凌迟的,故崇祯帝说“朕当年赐死袁崇焕……”,不妥。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写历史剧写的是在历史缝隙里寻觅可能性,而不是罗列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剧本算不上优质,不如看历史书,没什么可咀嚼的余味。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用穿插跳跃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故事背后想阐述的东西,让人不寒而栗。具有思辨、讽刺精神,很大气。
有些遗憾的是,缺乏更加深刻批评的勇气,集体谎言,集体麻痹,集体狂欢,集体堕落,这个过程可否再极端化戏剧化一些?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景阳钟声》取材于明末历史,表现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率兵攻占京城时,张皇失措,无以应对,从而宣告明朝统治体系彻底崩溃。剧作从君臣矛盾、宦官误国、武官挟政、文官党争、皇权乏术、百官营私等层面,揭示了晚明统治的日薄西山、分崩离析的败局。作者塑造了崇祯皇帝、袁崇焕、毛文龙、魏忠贤、皇后等人的形象。崇祯皇帝极力维护他的皇权统治,但是杀魏忠贤、五年平辽都难以奏效,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危机。他越是想要保住大明王朝的尊严,越是面临着现实的无奈和难堪,他毫无尊严的地扣城门、钻狗洞、杀家眷、鸣丧钟、缢煤山,此剧表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性悲剧,具有警示意义。但是戏剧张力和细节描写不够,有些戏剧行动缺乏必要的心理铺垫。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本剧作者有足够的想象力,台词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让众多历史人物出场后,作者并没有很好把握整部作品的走向。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最大的优点是懂得妙用舞台时空。不仅自由处理历史事件叙述上的时空关系,更可以任意剪裁历史人物的心理空间。结构上较好地处理了浓缩事件发生过程,重点突出并浓笔重彩地点染出作者的生命感叹。整体叙述摆脱了传统历史剧的束缚,在借鉴中国戏曲文化传统上为话剧表现历史争取到空灵和虚化的情境,直接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世界。剧本文本为导演和演员留下二度创作巨大的空间。不足之处是开场部分略显简单直白,剧中有些段落在分寸感上把握不稳,将特定历史的惨烈与厚重淹没在荒诞和戏谑之中。值得期待。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本基础不错,不过,没有能够真正表达充分,作者介绍该构思的内容,比较简单和直白表达了,比较复杂的人物思想和情感。
崇祯这个人物,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有更为强烈不甘情感和纠结耿耿于怀的纠结。崇祯周边的户部等人,没有笔墨写他们的狡猾和聪明,现在太简单和符号了,由此,感觉崇祯的个性也显得幼稚。
建议加强周边人物的个性和宫廷生活中的官吏的狡黠。加强皇后等角色的形象和多样。目前这些人物都是直白表达。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以崭新的视角看待明亡清兴的历史剧。作者对国家与君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辩证的解读,对忠臣和奸臣这些标签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跳出了宏大叙事的窠臼,将历史的B面剖开展陈给观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袁崇焕和崇祯为剧中并行的两条线,应注意彼此平衡。结尾处王后公主的戏目前有些突兀,且说教意味浓,前面应合理铺埋细节,设计时注意增加戏剧行动。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其实看作者的剧情介绍,还是觉得挺有趣的,可是真正落笔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建议作者先敲定视角的切入,也就是谁在讲故事,这个看起来是崇祯的故事,中途部分,崇祯没了,不再主导了,换成别人了。所以就变成这个小作品很散,故事一直转移。坦白说,在魏忠贤和袁崇焕二人之间,要嘛取舍一个,要嘛就丰富两个,不然的话,搞到最后,三人的戏份也都散成沙子。作者想要弄成《罗慕路斯大帝》那样的荒诞剧,那么就更应该大胆些,去设计很多更脑洞大开的场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物对白。现在还是太保守。导致上不去历史剧的厚度,又去不了荒诞剧的轻巧,好玩。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有一定新意的历史剧,试图努力尝试新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探索性很好。但是从呈现来看并没有达到作者阐述的预期效果,对人物的刻画稍显单薄,觉得还是在看一个个以现代视角去揣测出的人,由一个个符号组成,而并不鲜活;一些具体事件的处理笔触也过于简单。除非是导演在二度创作时极具才华,否则整体风格感可能还稍微有些“四不像”,说正剧没有那么浑厚,说喜剧也并不好笑,说荒诞或者间离却也并没有做到极致。建议还是要选定一种主要风格并深挖。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这部作品节选崇祯皇帝的最后时刻,对于历史和往事的追忆。魏忠贤的出场,也很有意味。但是对于朝斗党争的刻画还可以深刻。历史不是简单的二元分割,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得不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理由,对于人物的刻画还可以更深刻更丰富。个人“正确”的选择,在时代面前,总是枉然。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找到了一个新颖的切入点对于历史剧的编剧来说何其幸运!能否沿着这个切口剥离出可以互相咬合的人物关系?能否顺着这样的人物关系梳理找到可以统领全剧的戏剧核心?本剧差一点点,差在结尾的落笔之处结在了女人身上,而写女人戏显然并非作者的长项。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一部技法成熟、视角新颖、立意深刻的历史剧。结合明末复杂背景,对袁崇焕、崇祯、魏忠贤等历史人物进行了全新的解读。重新提出了何为爱国,何为误国的问题,对政治风气败坏以及民粹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舞台简洁凝练,叙事层次分明。结尾稍嫌仓促,皇后与公主结尾的出场承担了一定的戏剧任务,但由于前文缺少相应铺垫,影响了全剧的节奏。同时,她们起到的作用与剧本整体立意似乎稍有偏离。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作水平优秀,描述性语言与台词简洁到位。错位空间描写明朝灭亡始末,清晰、流畅。
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未遂开始,将袁崇焕“五年平辽”失利的根源展现其中。
当年魏忠贤曾将袁崇焕贬官返乡,“二进宫”的袁崇焕感激新帝的知遇之恩,决意“五年平辽”,但他最终败给的不是战事,而是朝堂的险恶。崇祯算不上昏君,但也绝非明君,袁崇焕的悲剧似乎早已注定。
剧本揭露的层面清晰可见,但歌颂的层面究竟是何?使命?尊严?悔过?目前来看有些许模糊。参考《霸王歌行》剧中诠释的信念与形式感的展现,可解决本剧部分问题。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历史剧,写的还算浅显易懂,只是对人物的设计有点没有照顾到舞台呈现,皇后、公主都出来只有一小段,太浪费演员了。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本结构合理完整,借用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借古喻今,给观众提供更多视角去解读当时的历史事件,同时也给当下更多的思考。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戏曲中有很多有名的折子戏来源于明末亡国故事,如《别母》《乱箭》《撞钟》《分宫》《刺虎》等,整本大戏昆曲有《铁冠图》,京剧有《明末遗恨》,《景阳钟声》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明朝灭亡,读来比较新颖。剧中吸取了近些年对明末亡国原因的研究,对袁崇焕、魏忠贤、毛文龙及文官阶层的塑造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认识与定位,通过崇祯帝与魏忠贤鬼魂的对话,将不同人物、时空自由地贯穿起来,使戏剧情节紧凑,节奏明快。有一些建议:
1、崇祯在杀袁崇焕前后,杀害了很多有能力的忠臣,这些可以作为背景衬托袁崇焕的悲剧,也可以说明崇祯最后众叛亲离的结局。
2、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动机还是说的不清楚。剧中毛文龙与袁崇焕的矛盾有点表面化了,因为历史上杀袁崇焕的原因之一是他擅杀毛文龙,剧中怎样设置必杀的理由再考虑一下。
3、周皇后的画眉情节显得做作,长平公主的台词也前后矛盾:如何用苦难捍卫尊严?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