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京剧演绎二十世纪二十年的人与事,是有点“尴尬”的,古人还是现代人,剧中的人说话的风格和方式,也在一个与古与今都不同的状态。题材所限,没有什么戏曲手段,写成话剧也行,就可以免于这种尴尬。
王国维、李大钊这些人的形象太过鲜明,所以在塑造的时候也容易停留在抽象状态,难免符号化标签化,不容易把他们还原成“人”,而且涉及理想、哲学、主义层面的话题,也只能是点到为止,难以消化在戏里,成为助力人物、情节、矛盾、内涵的元素。
他们自称和互相称呼的时候,用哪个名字是不是还要确证一下。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本剧浓墨重彩王国维“立潮头观人间本是沧桑”的悲情知识分子形象。结构上借鉴了北京曲剧《徐悲鸿》和歌剧《呦呦鹿鸣》,以王东明的青年和老年两个形象的互动来串联,但还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有机性还不够。
唱段布局多而散,核心唱段有待提炼并强化。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本以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生命中的最后阶段写出了一位有个性有风骨的学者,精神上的追求与困顿。他对国学的坚守或许能给今人一些启示,在纷乱的局势中,我们的文化是从善如流还是遗世独立令人深思,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名族延续与复兴的根与魂。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该剧对王国维的自沉有自己的诠释,主要通过王国维与李大钊二人虽然秉承不同的思想,却因为纯粹高洁的人格而惺惺相惜,他们在同一年陨落,这样的诠释具有特别的力量。该剧还着重体现对自由思想的解释,这在当代戏曲创作中非常难得。如果在剧中再多一些诗意的表达就更好,现在还拘囿于具体的对话和场面里,再多一丝诗意的表达就更好。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王国维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作品所写的1926年,彼时王国维在清华任教,那是他一生的学术高峰,剧本以王国维的1926为题,但并不清楚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王国维死前一年的心路历程还是描绘他与李大钊、吴宓的师友之情,又或是沈兼士之间的分歧?还是新旧思想的斗争?作者没有厘清,也表述得不够,以王东明的视角入戏,但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作者文字功力一般,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唱词显得口号,概念。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