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畔的回声》

艺术类型
创作类型
原创

剧本题材
原著出处
--

作者姓名
版权登记
可信时间戳认证

发布日期
2022-07-19
版权证书

简 介

											

分 析


评 语

出品机构 2022-10-16
故事完整,文笔流畅自然,是很优秀的年代戏作品,较于舞台更适合影视表现,才能更多的展现时代细节和人物情感的动人之处,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浸来引发年轻观众的共情。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10-14
特定时代下的一群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其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今天

的青年人学习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10-11
援藏题材。人物行为和动机都比较合理,情感随着戏剧冲突的产生而自然变化,不突兀。虽然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的编排节奏也富有戏剧性,细节真实。但对白可以更加雕琢一下,尤其是藏区人民的语言特色,可以在剧中有所体现。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2-10-07
新中国三线建设题材的话剧作品不算特别多,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是《大国重器·月上东山》和四川人艺的《记忆密码》,《尼》剧以小见大,讲述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青年人的个人成长与心灵自赎,尝试值得肯定。从剧本的完成情况看,不管是跨度30年的时代变迁下人物思想、语言和行动的合理性,还是“事件”和“冲突”的选择上,以及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不能用21世纪青年人的三观去塑造上世纪60年代那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重视阶级成分、把党和国家的号召看得高于一切的青年人。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10-07
情感真挚动人,人物群像刻画立体鲜明,借由男主人公的自我成长救赎讲述了援藏背景下的宏大命运叙事,立意深刻。但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更适合电影,在舞台上如何展现自然的力量感难度较大,不过本身足够扎实的故事足够让人信服、沉浸。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2-10-07
题材新颖,作品也有真情实感。写的是扎根在藏区的上海青年的成长故事,有曲折,有内心冲突,也有一定的深度。目前的戏剧结构还有点繁琐,人物对话有点太多,太密,建议再进行适度整合,让作品更流畅。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2-10-06
    剧本取材援藏故事,跨度30年,总体构架是较为宏大的,故事从1996年回忆作为起点,选取了1966年、1969年、1976、1979年等几个对剧中人命运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讲述了当年援藏的年轻人李秋生、季晓娇、洛桑等的青春与奋斗故事。作品总体写作呈现较为规矩,故事情节丰富,不乏动情处。重要道具口琴与骨笛的情感寄托贯穿全篇,能看到作者在写实故事基础上追求诗意的努力。对时代的背景点染也还恰切。

    不足在于,整体呈现缺乏新意,无论在故事还是人物关系的设置、矛盾和情感的纠葛上都欠缺突破。这一点是该剧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10-06
剧本题材很新颖,看似是讲一个援藏的故事,实则关注援藏青年的个人成长。主角李秋生的个人形象也塑造得很完整,完成了一个从没有担当无所事事的街头青年变成了一个真正有理想有担当的道德模范的转换,李秋生援藏目的也从最开始的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变成了最后的为了家国大义。口琴的线索让整篇剧本很规整连续,即使时间跨度较大,也不会有跳跃感。不过最后揭穿偷卖公物的事情时候,感觉有点拖沓了,其他地方都处理得很不错。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10-06
全剧结构完整,情节流畅,感情真挚,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大白兔、口琴等细节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但目前的情节整体上感觉较平,几处大的起伏基本都在意料之中,缺少一些戏剧性和看点。人物的转变和成长在同类型的作品中也较为常见,人物和人物关系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另外路过的喇嘛以及山体滑坡的情节作为推动人物关系的要素是否过于巧合?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2-10-05
该剧以大三线建设为创作背景,讲述了知识青年在西藏建设奋斗的故事。该剧情节感人,人物塑造丰富,饱含理想主义激情,是一部不错的现实题材佳作。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10-02
线索编织周全,自我诚实、自我成长是个很好的角度。像民族融合、工人奋斗史、时代变迁这些主旋律题材,不知有多少人在写,趋之若鹜,难得写得这么扎实,值得肯定。有些地方显露出影视化思维,比如掉落的花和户口证明的特写式描述,比如李秋生要走时面对工人送别突然决定留下,在舞台上可能要靠别的手段去做突出的。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复评评委 2022-09-28
大三线题材是有海量故事可以挖掘的,本剧构思立意很“正”,遗憾讲述方式太过“现成”,台词缺乏人物个性,太多篇幅用于角色之间的恋情迁延交代,忽略了展现三线建设中火热、动人的现场感,未能充分利用上海与西藏这种天然的地域差异打造出独属于本剧的别样气质,实在可惜。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出品机构 2022-09-27
场景和道具略显繁复,似乎没有考虑舞台呈现的效果。推动故事的是比较老套且没有说服力的爱情(和多角关系)。人物成长并不是只有爱情和死亡两种,建议充实一下人物的形象。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2-09-04
剧作反映了六十年代艰苦时期上海建设三线,将毛纺厂迁移到西藏林芝的故事。主人公李秋生和他的同事们克服艰苦条件,逐渐成长,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老一代祖国建设者的敬业和奉献,汉藏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和团结,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比较丰富曲折而稍显冗杂,努力在戏剧事件中深刻反映人性和对于人生的思索,“爱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得到她“等关于情感和人生的感悟,从生活中来,带着生活的温度和滋养,回到现实,从容释然都是那片土地的给予。剧作对于一个时代的纪念和对于真善美的向往真挚热烈,部分情节略显拖沓。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2-09-03
原本以为是一部主题先行的援藏题材戏,因为一个“秘密”的存在,让剧中人物经历了个性的成长、灵魂的拷问,出人意料地建立起了某种张力。这是一部有着较强年代感的戏,故事完整,叙事流畅,对于戏点的把握也较为准确,较好地贴合了人物的处境及其性格特征,而场次结构的安排也较为合理。特别是剧中主人公李秋生,作为一个意外造成的先进典型,有一定代表性,而他内心的负疚感以及在那个年代里情感追寻的不得已,都表现得较有层次。若这层负疚感能和情感追寻的不得已更紧密纠缠,或许会更加有戏,更加穿透灵魂。像女知青为返城而妥协的剧情,似乎可以写得更委婉更纠结一些,这样对于塑造李秋生的形象也是有助益的,毕竟这是他的“源”,是造成所有的重大事件,后面建议有相应的“回响”,那种时代沧桑、命运无常的味道才出得来,作品意蕴也会比仅止于愧疚更加立体丰厚。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2-09-03
通过几名上海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工人与藏区人民的故事,歌颂了上世纪特殊时期年轻人为祖国建设挥洒热血青春的感人精神。李秋生的人物弧光塑造的十分完整,可信度强。每个人物的动机、背景和选择都对推动戏剧冲突发挥了作用,几段人物关系设定很具有代表性,故事饱满、感人至深、意味悠长。洛桑与秋生并非圆满的结尾虽使人感到惆怅,但留有遗憾才让人物更有温度,同时有效增强了戏剧张力。秋生关于小五出事的懊悔在后半段有些重复表达,适当精简,故事节奏会更好。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2-08-29
主题明确,能够透过故事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意味、感悟和创作者对故事中的人、事、物的内在思考。故事真实,所提出的世界观假设是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的,且情节紧凑。转折也合理。人物对话需要精雕,写好人物对话,需要多了解一下戏剧语言的特点,写出来的对话,不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而是有戏剧性的和魅力的语言。目前只是人物在说话,构成的戏剧性略弱。 
  • 0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初评评委 2022-08-27
剧本通过李秋生的故事讲述了援藏的宏大主题。不想留在藏区的李秋生因为一次意外,不想让小五这个真正的英雄被人们遗忘,选择了留下,完成了他的个人成长。

剧本人物形象及场面塑造均较为成熟。主人公李秋生的人物行动围绕主线,节奏把握得好,同时,戏剧结构有层次,秋生从“不想来”到“不想走”之间,经历了多重人生转变,从“为小五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内心转变也表现得清晰。
尾声的“大白兔奶糖换包装了”,通过一句台词,带出恍如隔世之感,令人动容,也通过“如娇”让时光仿佛回到了最初,使剧本上下形成互文。台词有穿透力、有质感。
  • 1
  • 回复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