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福祥、蓑衣、雨儿和帽儿四条胡同为试点,创 新启动了“申请式腾退”工作;2018年10月,以雨儿胡同为示范区,全面启动修缮整 治提升工作。本剧讲述的就是雨儿胡同30号中三户人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事。
李歌是这次工作的小组长,本来对各家各户都非常熟悉,却迎来个诸多困难:扎根 工作的父亲李浮生希望他能换个更有前途的工作,两人始终存在隔阂;大伯李培正 是“驴打滚”传人,妻子过世后,只希望女儿李可凡能嫁个好人家,但她却在“发小”郑 大光,与新认识的高富帅之间举棋不定,结果人财两空;闲人郑明和孙小颖本已离 婚,却因为“房子”一家人重归于好。身体残疾却勤劳的许万兴,在儿子患肾病后, 无力腾退老房,却在邻里的帮助和修缮整治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最终,李培正和保姆崔嫂走到了一起,搬去新家。为社区日以继夜忙碌的李歌,也 终于得到父亲的理解。李浮生在退休和母亲过世后突然提出腾退老房,因为这是他 为这片挚爱的地方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除夕将至,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李歌的妻 子、护士蔡洁上了前线,小院的人重聚,虽没吃上团圆饭,但是心在一起。他们念 着过去,憧憬着未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留住了传统文化,留住了记忆和乡愁。
“乡愁”意味着人们对家乡、故土的悠长眷恋,在剧本中代表着胡同邻里们在接受了腾退工作搬离大院儿后,对熟悉家园的不舍与怀念之情。借着“乡愁”的主题,全剧氤氲着一丝淡淡的诗意,同时也充满了一些京味儿。故事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有时代特色。但剧本对于琐碎的生活小事着墨太多,于剧情无益,反让结构显出松散;剧中出场人物繁多,但却没能“各尽其用”,一些角色的设置如同画蛇添足,看不到其内在意义,也让剧本更像一盘散沙,让人眼花缭乱。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小院邻里戏,选取的几家人较有代表性,故事结构中规中矩,语言生动,但题材不新,角度不新,表达方式不新,结尾处结合疫情稍显生硬,对突出戏剧主线似乎可有可无。小院戏的模式早已司空见惯,故土情、邻里情、年代感这些关键词怎样在新时代里有机的碰撞出新的表达和涵义,是每一名编剧应该思考的问题。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联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的定制宣传剧。将胡同里的百姓生活展现出来,充满了生活气息,欠缺舞台艺术的艺术性。作者花那么多心思来写一部剧,就为了缅怀这一份乡愁吗?那么与这条胡同不相干的人,或者外地人,又有何意义呢?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剧本人物及场景介绍完善,语言通畅但过于冗赘,还需要简化提炼;故事内容看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及立意,内容相对平淡、单薄,结构过于松散可读性有待提高。人物塑造也流于表面,近20个人物无核心主角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纪实性的话剧,与《龙须沟》《北街南院》一脉相承,摹写北京胡同众生相比较生动,人物类型选择也比较有代表性,对熟悉北京生活的观众来说是很好的剧本。有一个问题:题材过于贴近北京胡同改造工程,情节的推动力往往是政策的变化,只是外部动力,而人物内心动力不足,人物转变缺少心理的支撑,这样就会沦为宣传剧。最后抗击武汉肺炎的情节感觉有点突兀。如果作为北京市或东城区定向制作剧本,还是不错的。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这应该是北京市旧城区改造的委约作品吧,看上去还是有些烟火气的,就是结尾和武汉疫情勾连上了,有些尴尬,这种热点不蹭也罢。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本剧以北京东城雨儿胡同一个大杂院面临腾退改造为背景,真实、自然地展现市井小人物间的生活百态,邻里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沟通都充满着真情与关爱。
剧作完整、成熟;人物特点各自鲜明、生动;京味儿台词纯正、地道;不仅有历史痕迹,也洋溢着现代气息。颇有当年北京人艺《北街南院》的味道。
尾声部分稍显杂乱。话剧导演的设置显得有些刻意;疫情的到来使得30号院大年的聚餐化为泡影,但应将那股子精气神再次扬起,效果会更好。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拆迁群戏,在探索求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试图通过乡愁的概念挖掘出新意。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个个鲜活,叙事上调理分明,矛盾的设置和解决都水到渠成,将腾退过程中小院里的邻里情深描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囿于题材所限,情感以外的元素很难出彩,可凡这个人物交待的不够完整,后期缺席了。此外,腾退修缮政策等个别细节还有待推敲。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