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这个名字着实有点魔幻,深处着迷于卡夫卡的情况下,会怎么去描述内心的孤愤呢?拉康说的,我们的人格不过是他者的映照,在那些个显像的他者背后,到底是什么支撑起“我”的那一丝侵凌之欲?我们所见的他者,不过是卡夫卡笔下的那个K的远观与窥视,“城堡”里到底发生着什么,永远也不知道。
故事分上、下两篇,上篇可视作《人间》,讲述人生的四个阶段的四种悲剧的可能,一个少年,一对情妇,一对夫妻和一个老人,他们因为“抵抗孤独”而自在自存,而这场战争的唯一的希望则在“孤独”的压迫下,从楼上落下。周梦蝶有诗曰:我选择/不选择。生命的悲剧在于拼命去选择自认为好的那条路,到头来却发现人间的道路,不过是个闭环。下篇可视作《天堂》,情人K原本是一个纯良的女作家,而她养的猫则窥见出了她心底里的困境:对于那一场派对的向往/嫉妒,对于他者的羡慕/困惑,对于自我的否定/再否定……生命仿佛都因此而存在,万家灯火映照着孤独而卑微的心,在一次次的“希望-破灭”“希望-破灭”中新年到来了,麻痹与酒神只有一线之隔,唯荒诞是真。
将剧本分为“人间”“天堂”这个构思很好,可以让观众一下子意会到核心主旨。
《人间》部分六个角色,分别呈现出人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渐进式的方式表达出人生是个完整的闭环。《天堂》部分相对松散一些,平均刻画篇幅短,导致很多刚刚展开就结束了。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整个剧本分为《人间》和《天堂》两个部分,《人间》部分是六个角色,分别呈现出人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整个渐进式的呈现方式表达出人生整个闭环很清晰。《天堂》部分是十个角色,相对表述比较魔幻,应和“天堂”之意,天堂篇想要表达生命缘何存在和过程,但是这段故事本身太故事化,并不明晰。
但是上篇和下篇相对非常独立,更像两个独立的故事。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粗俗而肤浅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艺术表达清晰,就怕不过审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
将剧本分为“人间”“天堂”这个构思很好,能让观众一下子意会到核心主旨。
只是一个个故事与故事、人物与人物在剧情上的联系不紧密,虽然主旨上有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不足以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观剧中保持期待,观感上会觉得“松散”;尤其因为设定了过多互相没有直接联系的场景与人物,而平均的刻画篇幅偏短,导致很多场景和人物刚刚展开就停止了......对于观众来说,“连续性”很重要。
编剧擅长有力的短句,尤其是上部里年轻男女的场景,能够在看似日常的对话中凸显角色张力。这个优势可以继续打磨。
可输入800个字(含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