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话剧《征途》孵化事记

来源 小源2022-02-10

培源二期“别具一格的主旋律”话剧作品《征途》,由朱虹璇、叶紫铃编剧,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具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从350多部剧本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2021年10月,培源平台正式启动了《征途》孵化版的筹备工作,依次进行剧本打磨、演员招募等,12月6日,《征途》孵化版正式在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建组排练。

剧情简介:

1928年,动荡的中国深陷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低潮。革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六大)应运而生,会议地址选在了莫斯科的一栋银色小楼。这年春天,多名六大代表从全国各地赶赴哈尔滨,再从这里分流,踏上秘密奔赴莫斯科的惊险旅程。这是一个年轻的政党在挫折中重新站起的伟大时刻,也是一群青年人无惧生死的征途。


1.jpg

3.jpg

4.jpg


作为孵化版,其主要目的为进一步打磨文本、探索二度舞台呈现,打造精品创作,并向出品机构做推介。

本次孵化版由编剧朱虹璇本人担任导演(她也是“话剧九人”创始人,编剧以及执导《春逝》《四张机》《双枰记》等高口碑话剧作品),为了在主旋律话剧题材上探索别致的舞台气质,朱虹璇在话剧之中加入了肢体设计、京剧元素,并且克服舞美不足的劣势,运用诸多巧思以及充分发挥灯光的作用,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呈现一场新颖、别致的“征途”。

全剧共有9个主要人物,除此以外另有警察、船上乘客、马夫、暗探、挑夫、哨兵等配角。出于多方考量,本次孵化版,仅有9位主要演员,演员们不但负责主角扮演,还同时兼顾配角的客串,同时,为了使表达更清楚,特地设置了旁白。


7.jpg

8.jpg


12月26日,《征途》孵化版初具形态,举行首次联排,培源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吴彤、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麻文奇、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创作中心张朝阳、李晔共7位业内专家学者现场观摩

10.jpg


13.jpg

14.jpg


联排结束后,就《征途》联排呈现举行研讨会。各位专家老师充分肯定了文本的独特性,并且认为是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针对剧本人物走向、呈现节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帮助作者修正调整,更上一层楼。


我对《征途》的基本判断是年轻人写给年轻人看的红色题材的戏,这部戏并不是传统的历史剧。这次的呈现与第一版剧本相比,削弱了历史对应感,发展空间变大。从最初的剧本到今天的呈现是基本满意的。

——陶庆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看完今天的联排之后有很多感触,这部戏的逻辑是散点式的,有多个悬念的设定。编剧朱虹璇同时又作为导演,让剧本创作时的很多想法都可以通过二度创作立在舞台上。一些舞台上的小设计很有意思。

——吴彤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


今天看完联排的感受,前四十分钟感觉是普通情节剧的处理,看到后半部分觉得这部剧的表达很丰富,构思很巧妙,很有意思。“征途”是走的动态,剧中的“征途”被困在了静态里,是在焦虑、紧张、误会中的“征途”。编剧对“征途”的理解,“革命”的理解,不是单一的解释。

——麻文琦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


总的来讲,这部剧的构思很巧。尤其是前半部分写得很好,编剧对历史的把握拿捏的很对,符合历史真实性。   

——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联排版本与第一版的剧本变动还是很大的。初稿是个大剧场的戏,联排版的处理、语汇、旁白的设置更适合中小型剧场。可以看出编剧很有思考,有情感架构。                                                                                                                  ——林蔚然 《新剧本》杂志主编


联排版的呈现比初稿剧本中“党员们”人物角色更加丰满。戏的主体是党员的形象,党员的人物内心,为什么参加革命,在革命中有什么困惑,在征途中有什么启发,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中有什么启发...可以看出剧中人物的成长。

——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创作中心   张朝阳 李晔


15.jpg


作为“YUAN·融 培源两周岁跨年孵化月”系列活动之一, 《征途》孵化版公益演出于2022年1月5日在大麦·超剧场公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