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培源以剧本为源头,打造全链条孵化平台

来源 你好制作人2021-09-23





微信图片_20210923112616.jpg

2021年7月25日,原创话剧《威廉与我》首轮演出圆满收官。首轮四场演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并参演大戏东望·2021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斩获不俗口碑后也将在2021年10月14-17日于北京国家大剧院二轮演出。作为培源第二期作品中第一个登上舞台呈现商业制作版本的剧目,《威廉与我》在第二期尚未结束时已经率先亮相舞台。


微信图片_20210923113543.jpg

第二期孵化作品《威廉与我》剧照


在此之前的5月,还有另一部培源第一期孵化作品登陆国家大剧院,并创造了开票当天售罄的历史,就是来自话剧九人剧社的《春逝》,此前在培源的协调下《春逝》还曾入围北京喜剧周“线上戏剧新探索板块”,也是天桥艺术中心“舞台共享计划”的首发作品。


微信图片_20210923115101.jpg

第一期孵化作品《春逝》剧照


在2年不到的时间里如何找到这么多题材迥异、标签各异的优秀剧本?我们采访了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承办方宽友文化总经理高伟,聊一聊这个创立不到2年的孵化平台,现在的成果与未来的期盼。


微信图片_20210923115304.jpg

宽友文化总经理 高伟


微信图片_20210923115401.png

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2019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发起创建,由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调研、策划以及全面深度运营。首期运营,便对24部剧本进行孵化,16部剧本签约,5部作品于当年完成首演且取得较好的市场口碑。第二期运营,征集355部剧本确定44部储备孵化剧本,首批6部剧本已进入孵化阶段。


微信图片_20210923115454.jpg


作为发起主体是一个纯公益的政府基金项目,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的目标与愿景就如同它的名字那样——培根铸源。培源平台对于早期孵化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并不诉求任何商业回报,同时希望能对行业长期发展产生一些正面积极影响,例如兼顾对全行业各工作岗位人才的养成,同时能够兼顾几乎是全类型、全年龄段、全地域作者的剧本。




微信图片_20210923120445.png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都对演出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投入,但不少作品在完成首演后不能进行可持续的商业演出,或是鲜有口碑、票房俱佳的作品出现。不难得出结论,在这些项目的立项和制作过程,在剧本创作和打磨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最终演出效果打了折扣,而发起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就是试图从剧本角度寻找更多解题思路


在接下培源孵化的承办工作后,承办方宽友文化也针对国内演出行业市场中已有的剧本或作品征集类、人才培养培训类、竞演竞赛类活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比较,又从参与者的角度回应了更多行业痛点。


微信图片_20210923125659.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25705.jpg

2020培源孵化意向沟通沙龙与其他磋商会


第一种情况是国内剧本征集类的项目,经过专家团队的评审后颁发奖金与奖状,做相应的发表工作,大部分征集项目可能就到此结束。这一类的剧本征集项目可能会存在下面两个痛点:一是部分评选结果由少数理论型专家学者评判,容易造成审美判断与后期市场运作脱节,或是与制作、排演环节相脱节;二是征集终止于发表和颁发奖金阶段,尚来不及与后续商业制作、长期演出对接,或是文本还处在一度创作阶段,来不及有效和导演、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磨合。


微信图片_20210923125937.jpg

培源第一期 戏剧组网络复评上榜剧本 孵化方向讨论会





第二种情况是国内常见的艺术节庆活动中的青年竞演单元或是孵化单元,他们的特点是导演具有很强的呈现能力,提交的作品通常形式感、实验性比较强,一些有想法、有创意的青年导演也通常是这一类孵化项目的申报主体。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类的孵化项目中编剧施展创作才华存在困难,很少见到有编剧类人才在类似的项目当中脱颖而出


第三种情况是区域性的剧目征集,或是来自于某个特定的机构、院团的剧本征集。这类作品在短时间内可以相对高效地被专业院团或机构进行出品、孵化,但相应的这一类赛事缺乏孵化对象的广泛性,无法兼顾全行业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审美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210923130141.jpg

2020培源年终总结会

微信图片_20210923130313.png

为了应对上述调研所得结果,培源也通过不少创新之举试图解决行业痛点,用宽友文化总经理高伟的话来说,每一个环节单拎出来,没有进行翻天覆地的创新,但结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全链条的串联和创新。


第一点就是要把剧本作为项目启动的源头 。培源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培育戏剧生态多样性、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断自我更新迭代为基本原则,致力于为戏剧行业筑基。未来培源也将继续突出编剧的职业性,推动业内出品方与优秀编剧进行沟通,促进孵化合作。


第二点是培源并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基本上对于每个剧本都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来制定孵化节奏和孵化形式,按照其自身的艺术创作规律帮助孵化,并且投入资源对接不同风格的导师。高伟也坦言这是一种“费心费力”的方法,如果想走量的话,更好的方法是采用统一标准,但是最终采取了这种个性化的孵化方法。


微信图片_20210923130515.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30518.jpg

培源孵化中组织的剧本朗读会


第三点是在商业制作版本首演后,培源还会扶持作品至更大的舞台。从个人作者的创作,到剧组的集体二度创作,再走到商业演出,除了要扶持这一路,为了让剧目能够有更好的市场空间,培源把作品推向全国更多的演出空间,让演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演出更多场次。


微信图片_20210923130809.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30813.jpg

培源孵化剧目参与国内各大艺术节


最好的例子就是民国知识分子话剧《春逝》,它的创作者朱虹璇和她自己所在的以北大班底为主的九人剧社,已经坚持创作了10年,并且约定用每年一部的原创作品表达对社会的体察与感知,目前九人剧社出品的作品包括《春逝》《四张机》《落梅风》《柳叶枯刀》《西风报》等。



培源介入的时机,是培源观察到九人剧社需要孵化的关键点它需要从一群爱好戏剧人的层面,正式走向大众视野和演出行业。培源当了一回《春逝》的催化剂,促成了九人剧社和天桥艺术中心的合作,并且借助主流剧场的影响力,让更多戏剧界的剧院、机构和专家发现了他们,突破了原有观众群体的圈层。


微信图片_20210923131741.jpg


话剧《春逝》国家大剧院演出海报



高伟表示整个过程经历下来,九人剧社的作品今年被更多的剧院、戏剧节和演出方所关注,其他作品也收到了国内其他城市纷至沓来的演出邀请。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是《春逝》的作者朱虹璇也作为一个出色的编剧进入到了主流剧院的视野中,她创作的主旋律剧本《征途》受到国家大剧院肯定,有意向在明年正式制作、演出,目前该项目正在前期的孵化和打磨之中。


微信图片_20210923132051.jpg

《春逝》全国巡演演出日程

微信图片_20210923132212.png

9月5日戏剧制作管理人才培训班伴随着结业汇报演出,正式落下帷幕。五大战队的制作成果同台竞演,专家评审现场打分点评,50位观众作为大众评审现场打分。值得一提的是培源平台也积极与本次培训班开展深度合作,将进入二期孵化阶段的五部剧本提供给制作人培训班,用于制作实践,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宽友文化总经理高伟也分享了不少促成这次合作背后的花絮


微信图片_20210923132503.jpg


其实戏剧制作管理人才培训班和培源孵化的剧本,原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但在我们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双方的需求有契合的地方。我们希望制作人培训班不要停在纸上谈兵的理论阶段,单纯上课听一听成功制作人的经验,希望能够有实践的机会。


“这是第一个原始诉求,第二个诉求是希望这个实践机会能够对未来一些项目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从最开始就设想,希望让这些培训班中的青年制作人,去制作培源正在孵化的原创剧本。”



戏剧制作管理人才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


微信图片_20210923105704.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05713.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05718.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05721.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05724.jpg

《今天开始做明星》、《三个水枪手》、《元首的笑话》、《滑雪场的流浪猫王》、《征途》结业汇报演出剧照


经过前期策划与精心筹备,等到培源复评的孵化剧本名单出炉,制作人培训班的理论授课也到了一定阶段。年轻制作人迅速阅读了剧本,通过不公开投票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喜好选出五部,同时分成了五个制作组,每个制作组匹配导师,然后进行实践验证


因为有了剧本的抓手,培训班又对制作人提出了相应的时间和制作预算的要求,制作人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我的剧目如何被观众所接受,甚至是买单?”。最终的汇报演出虽然作为一个结业项目不售票,但是现场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大众评审给他们的演出打分,最终的奖项兼顾专业和普通观众的综合得分


微信图片_20210923132853.jpg

微信图片_20210923132857.jpg

导师团与现场大众评审为作品投票


“这些年轻的制作人,在日常工作中,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或者是被其他人关注。我们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让这些青年制作人站到台前,也希望会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道路上的一次助力。”

——高伟

微信图片_20210923133050.png

培源平台已累积实名注册职业编剧700余名,储备舞台剧本近1000部,是目前国内演艺行业人才和内容储备量最大的平台,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舞台剧和创作人才(编剧、导演、制作人、演员、服化道)输出和整合系统,建立内容供应和采买、人才交流和服务的有效沟通机制,主推行业生态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在创立之初培源就定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按照作品自身需求来制定个性化方案;二是维护作品的多样性,不限制题材地域,打造生态系统;三是不断自我迭代,作品与孵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

微信图片_20210923133141.jpg

培源第一期编剧李梁 采访


高伟透露,未来第三、四期的培源孵化平台会保留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运行方式,例如独立开发的网络平台,兼顾了剧本申报、评审、作品作者推介、展示等功能,还有长期活跃在演出市场的专业媒体人的报道,以及促成作者和出品机构之间版权合作的对接,但会有更多微升级。


微信图片_20210923133258.jpg

培源信息系统 持续更新


升级一是希望在孵化作品的地域上更加广泛,以往聚焦在北京,未来会和全国更多的戏剧合作方接洽,孵化适用于属地文化、当地文化的作品;二是时机成熟后开放更多工作岗位的人才培育机会,例如导演、演员甚至是舞美、服装、道具等;三是囊括更多非“强文本”类型的舞台剧,例如增加歌剧、舞剧的艺术类型。


最后一个升级是培源平台刚刚起步的“培源优选”衍生品牌,目前集中囊括了培源一、二期有上百位优秀的编剧,为他们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例如9月刚刚完成试演的呼和浩特华谊兄弟敕勒川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重逢草原》,由培源优选编剧组提供编剧服务,让这些年轻的编剧有更多的收入,锻炼自己适用于不同类型项目的写作能力,或者是提高自己在编剧组内团队合作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10923133416.jpg

呼和浩特华谊兄弟星剧场《重逢草原》由“培源优选”编剧组提供服务


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第二期尚未结束,后续,培源将继续推动孵化剧本的持续性打磨;未来,培源平台也将更多采取“片段展示+专家研讨双线并轨”的孵化方式,持续孵化。更多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剧本,将在培源孵化中走上舞台,迎接观众。